400-123-4567
banner
最新公告:NOTICE
  •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邮箱:admin@youweb.com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发布时间:2024-04-22 14:45:50 点击量: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刘向东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正发生结构性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区域城乡结构等持续优化调整,朝中高端方向迈进。

中国经济时报: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哪些改变?未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刘向东:随着中国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由工业主导的增长向服务业主导的增长转变,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为主和出口导向的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引领的增长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向创新要素驱动的增长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动能产业逐步取代以资源要素消耗为特点的旧动能,并逐步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正发生结构性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区域城乡结构等持续优化调整,朝着中高端方向迈进,即便近三年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仍未改变结构优化方向。

一是最终消费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随着疫情等因素对消费抑制作用减弱,经济活动扩张加快,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消费增速迎来恢复反弹,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明显恢复至疫情前的常态水平。2015-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62.7%,而2020-2022年三年的年均贡献率只有28.1%。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202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回升至60%以上,恢复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二是服务业快速修复增强经济恢复的韧性和活力。随疫情对经济的抑制作用逐步解除,第三产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恢复加快,成为2023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一季度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8%,远高于疫情三年对GDP的累计平均贡献率46.6%,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复活,尤其是营收和利润的恢复增长,进一步带动经济快速提升,也带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让中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三是科技创新成为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创新正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2015-2022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4%,连续多年增速都在双位数,研发经费支出占GDP从2015年的2.07%攀升至2022年的2.55%。随着科技创新投入的持续增加,劳动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2022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3万元/人,同比提高4.2%,高于同期3%的GDP同比增速。在科技创新助力下,中国的新型产品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2023年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孕育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降至2.45,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正逐步孕育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新增长点、发展极、支撑带。

在当前国际国内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在加快推进经济重启和保障全球供应链方面已作出很大努力,还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积蓄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一,加快深化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聚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深度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各类主体一视同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欢迎外资来华投资兴业;持续完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机遇、深化互利共赢合作。

第三,大力度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高质量供给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优化供给结构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四,培育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磁吸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关键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培育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提升供给效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保护好消费者权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宏观政策和结构政策及产业政策都能更加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给予市场主体更优更宽松的营商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夯实消费基础;加快建设区域城乡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壁垒与要素流动障碍,保障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跨区域、行业、领域的有序流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平台注册入口